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典型示范 精准对接 积极推进“科普中国”落地应用

日期:2017-11-08 15:52:09 查看:3398
一、实施背景
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也成为科学普及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普信息化成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及时调整和创新科普宣传工作理念、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载体,不断拓展和丰富科普宣传载体,提升科普综合服务能力,成为近年来科普工作的全新课题和发展方向。今年以来,萧山区科协按照上级科协关于“科普中国·百千万行动”“科普文化进万家”以及科普信息化的工作要求,立足实际,提出“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科普中国”落地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科普e站建设。
1.制定方案,落实经费保障。一是制定工作方案。根据中国科协、省市科协关于“科普中国·百千万行动”的工作要求,区科协前期做好科普e站(全媒体科普阅览屏)建设布点方案。结合萧山实际,第一批布点以区级科普文化中心、科普e视进校园试点学校、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办事中心)、党员活动场所,镇街科创园和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农村文化礼堂,首批布点40个。二是落实经费保障。科普e站建设关键是落实经费保障。科普e站建设布点方案经过科协党组讨论通过之后,向区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并和区财政局进行协调。在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区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将2017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补助资金25万作为推进科普e站建设的专项资金,并另外拨出科普专项经费58.6万元作为2017年萧山区“科普e站”建设专项资金,合计83.6万元。
2.试点先行,做好典型示范。一是建立科普e站试点站。今年5月,区科协将首个“科普e站”试点站设在区科普活动中心---萧山区图书馆内,并明确专人管理,随时做好监测,及时反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启动“科普e视”进校园。6月初,区科协联合萧山日报小记者团选择了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新塘小学和银河实验小学,开展“科技七色光 精彩连连看”活动,启动“科普e视”进校园活动试点。该活动利用“科普中国”网站上丰富的动漫影视等素材资源,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生命与健康、地球与环境、科技与社会”等不同主题的科技教育,首场活动由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和银河实验小学的何东老师负责设计并实施,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第三是基地率先实现功能交互。为了进一步实现“科普e站”的线上线下互动,区科协选择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传化青少年教育基地“绿科秀”园区作为科普e站建设应用示范点,率先将科普e站(全媒体科普阅览屏)与“绿科秀”微信公众号跨屏交互,将科普信息化与传统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融合创新模式,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8月17日,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徐延豪到绿科秀考察,现场观摩了萧山科普e站落地的应用的演示。徐延豪对于萧山全面推行“科普中国”落地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和赞赏。
3.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科普e站建设。一是全面发动,组织现场推广。9月初,区科协召开科普信息化工作暨科普e站建设现场会。镇街秘书长及相关人员参观并现场体验了新建成的科普e站(全媒体科普阅览屏)。现场会上,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科普e站项目的详细情况,要求各镇街做好科普e站建设项目的前期调查摸底,完成科普e站建设申报工作,确保科普e站建设顺利开展。二是因地制宜,构建四级体系。根据前期申报情况,按照经费测算以及布局要求,分别在16个区镇街办事服务中心、9所学校(4所城区、5所农村)、6个区镇文化(科普)中心、4个科普教育(示范)基地、3个农村文化礼堂、2个企业科创园,1个社区科普馆,以及4个城市社区落实了45台科普e站(全媒体科普阅览屏),形成了区、镇(街)、村(社区)、学校(基地)的四级网络体系以及覆盖基层科协各个组织层面的布局。
(二)精准对接,推进科普中国的落地应用。
1.做精做细“科普e视进校园”活动。一是做精“科普e视进校园”。为实现“科普中国”在校园的精准对接、落地应用,上半年区科协联合萧山日报启动“科技七色光 精彩连连看”活动之后,获得学校、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和欢迎。该活动充分利用“科普中国”网站上丰富的科普知识素材,设计“科学素质读本”等,以“科普视频赏析+名师讲解”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科学课堂界限,对青少年学生实施不同主题的科技教育,打开了科学与学生兴趣需求、现实社会、未来生活相互融合的“大门”,受到师生们的欢迎。这个活动在弥补基础教育阶段科技教育不足的同时,让科学的种子植根于广大青少年心中,激发他们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自6月份启动“科普e视”进校园活动以来,分别走进新塘小学、银河实验小学、闻堰小学、湘湖小学、信息港小学进化二小等学校,开展活动10余场,共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二是做细“科普e视”活动。在选择6所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试点学校中,将“科普中国”LOGO标志张贴到位。每一场“科普e视”活动开展前,均提前进行策划编排,并实时拍摄录制活动视频。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首次接触“科普中国”网站,为进一步宣传推广科普中国内容,区科协还精心设计一张“科普e视频,精彩连连看”的精美书签。书签设计颇有新意,不仅看书时可以用到,而且还能当尺子测量长度,更重要的是,书签上印有 “科普中国”LOGO、“科普中国”二维码以及“科普中国”网站。通过一枚小小的书签,把“科普中国”落地这项活动延伸到学生家长及身边的人。三是加强媒体报道宣传。“科普e视”活动在学校、学生、家长中反响普遍较好。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6月9日《萧山日报》第2、9版、6月16日《萧山日报》第9版、9月22日《萧山日报》第9版分别播发了“科普e视”进校园的新闻,杭州市科协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萧山区科协网及微信公众号、萧报小记者微信公众号、萧山网、萧山科普网、萧报乐学网等分别就“科普e视”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了“科普中国”落地的影响。
2.做好“v视快递”落地宣传。为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不断满足公众对可视化科普内容信息的需求,萧山区科协借助在全区开展的科普电影巡回放映活动平台,以“科普中国”网站上“科学百科、科技前沿、应急避险、健康生活、气候环境、航空航天”为主要内容科普视频,做好“科普中国V视快递”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向广大市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推送精准科普服务,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共放映“科普中国V视快递”视频500余场。
3.增强线上线下互动。在“萧山科普网”上开辟“科普影视厅”“科普图书馆”两大板块,支持播放科普中国e站、科普中国V视等平台中的优秀科普视频资源和收藏各类电子科普图书等科普信息资源,加强线上线下科普信息资源的转化应用和互动体验。在组织“萧山科普进百村(社区)暨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中,科普志愿者们将“科普中国”宣传资料带到全区各个村、社区。截至9月底,已经走进50余个村(社区),辐射基层群众上万人次。
(三)有效嫁接,发挥传统平台的作用。
近年来,萧山区致力推广的“三维科普”工程,在全面打造全区域、广覆盖、宽领域、多维度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上取得了不少成效。按照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百千万行动”的要求,充分利用“科普中国”这朵强大的“云”资源,精准嫁接传统科普宣传载体,将云上相关资源下载,与科普宣传栏、科普电影大篷车、《科普天地》栏目、科普讲师团、电子气象屏等原有宣传载体做好有效衔接,千方百计做好“科普中国”落地。如强大的“科普中国”云资源,成为覆盖全区523个科普宣传栏的头号资源库;如萧山广播电台的《科普天地》栏目,每周3天6次定期播出从“科普中国”下载的内容,有效辐射全区25万农村广播用户;如科普讲师团每年组织到农村、社区讲课500堂以上,“科普中国”也成为全区近百名科普讲师的丰富资源库;全区设置的105处电子气象屏,也定期宣传、播发“科普中国”的相关信息;通过“农民信箱”平台,每月发布2次科普信息,也将“科普中国”隆重推出。嫁接“科普中国”之后,传统科普宣传阵地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
以上是我们前期做的一些工作,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继续做好“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工作:
1.进一步做好科普e站落地的整体推进工作。接下来,我们就建设进度、管理维护、开通个性化频道等相关问题进一步研究落实,全力做好首批45个科普e站(全媒体科普阅览屏)落地建设,预计11月上旬全部安装完成。并及早调查研究,为明年继续全面推进打好基础。
2.进一步加强科普e站的融合交互应用功能。将科普e站与“萧山科协”微信公众号、“萧山科协”政务微博进行无缝对接,实现融合交互。大力推广“科普中国”APP的下载应用,在广大学、协会中推进“科普中国”的落地应用等。
3.进一步加强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的科普信息员队伍,进一步服务“科普中国”落地应用。组织开展信息化技术以及科普e站运行培训,为公众提供定向精准的科普服务提供人员保障。同时,继续将“科普中国”落地应用纳入对镇街的年终考核之中。
(萧山区科协)